数字报
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理念 揭开四会水迳水库灌区节水的奥秘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近日,广东省水利部门授予全省15宗灌区“2022年省级节水型灌区”殊荣,其中肇庆的四会市水迳水库灌区和怀集县马宁水灌区入列。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如何将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合理而科学地使用,水利部门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近日,记者来到四会市水迳水库灌区了解。

在水迳水库灌区,安装了多个水闸和水量计量设施,确保用水更科学、有效,减少浪费。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特约记者 黎洪锋  通讯员 邵雪云

近日,广东省水利部门授予全省15宗灌区“2022年省级节水型灌区”殊荣,其中肇庆的四会市水迳水库灌区和怀集县马宁水灌区入列。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如何将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合理而科学地使用,水利部门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近日,记者来到四会市水迳水库灌区了解。

水迳水库灌区位于迳口镇,是一座中型灌区,其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现状灌溉面积1.06万亩,目前主要通过水迳水库放水和泵站从排洪渠抽引水的方式为灌区供水。该灌区于2018年实施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主要完成渠改造干渠11条,改造支渠共68条;改造灌排渠共22条,新建分水闸33座,新建泄水闸4座。

记者看到,水迳水库处在群山之中,水量充沛,碧波荡漾。水库管理处主任马卫军坦言,水库能储来一池春水,得益于四会水利部门制订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管理。“有了制度的约束,水库放水不再像以前那样‘豪横’。”他介绍,水库灌区主要在迳口村,一年四季,只要村民提出放水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

但是,由于水库周边山势低矮,林木蓄水有限,只能以集雨水为主,如果无序放水,遇到旱季水源不足,灌区可能出现断流现象,导致出现关键时刻无水可放的旱情。“如今实行科学供水,不但规定了放水时间,每次放水还要经过严密计算,实际用多少就放多少,达到有效利用、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对当地村民来说,用水也不像以前那样“任性”。迳口村的稻田、鱼塘、果蔬等灌溉面积达到1万多亩。以前,村民只要想用水,就要求水库开闸放水。如在耕种方面,有的村民提早,有的村民推迟,要求放水时间不一,而每次水库放水,真正用到地里的水有限,很多流到江河里,发挥不到最大效益。

迳口村干部提到,如今按照规定,村里要先收集村民的用水面积,上报到迳口镇农林水综合服务站,由站里技术人员进行科学计算后,再将用水量上传给水库管理处,按用水需求放水。

从水库流下来的水又如何准确进入到所需要的田地里呢?记者看到,从水库闸口至各个田地,沿途建有主干渠、支渠等,纵横交错,在每个分叉处均设置有水闸和用水计量设施,哪里用水开哪个闸,根据用水量调节闸口高低,保证所供的水量符合相应的灌溉面积,真正达到水尽其用,做到少浪费甚至不浪费。

“这套做法科学、实用,我们都很赞成。”迳口村村民冼东槐告诉记者,以前开耕几亩地或一两口鱼塘补水也要求放水,水库放水小了流不到地里,放水太大就会造成浪费,“现在好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水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四会水利局副局长张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水迳水库灌区获省级殊荣实至名归,背后是当地政府和水利部门为民服务所付出的汗水。四会市水迳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于2017年开工,2018年完工。该工程通过对干渠、支渠、灌排渠、渠系建筑物进行改造,以及灌区信息系统建设,使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90%,通过节约用水而增加供水能力,缩短灌溉供水时间,使灌区用水得到保证。

“我们建立了《水迳水库工程管理制度》等各项节水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了节水管理责任,加强了用水协调管理,促进灌区用水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率的提高。”张浩介绍,四会水利部门严格取用水管理,水迳水库灌区严格落实取水许可。2021年,该灌区以水尺测量的方式布设了33处计量设施,在干渠进水口及主要支渠进水口均已建设了量测设施,提高了灌区管理效率。

此外,四会水利部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灌排工程设施,宣传水法等法律知识,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普及节水知识,向灌溉用水户发布了节水倡议书,从行动上和用水习惯上节约水资源。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水户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据了解,2019年至2021年,水迳水库灌区取水量分别为950万立方米、950万立方米、624万立方米,均未超过取水许可量,每年节约用水超过100万立方米。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如本网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涂先生(电话:0758—2722284)
详细请浏览:/about/copyright.shtml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西江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